丁氏家族人员录入,请联系丁有鋆:13966180772
-
关于丁氏家族
-
代辈序,永远卜肆,源远流长
-
待写
-
丁氏家规十二戒
-
一戒忤逆不孝
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忤逆者。又不孝之甚者也,非独惰四肢、好货财、私妻子、好勇断、狠以危父母而已,甚且詈骂反稽、侧目横视、大仗不走、小仗不受,及亲亡不哀、停丧不葬、种种罪孽、殊难发指。族若有此,其会同公处治也何疑。
-
二戒居丧嫁娶
嫁娶吉礼也,居丧凶事也。人子居丧,方将哀苦之不暇,何忍寓吉于凶乎。彼乘丧嫁娶者不过图占便宜,因之反凶为吉吁,亲骸未冷,而敢议及婚姻,是诚天地间之忍人,古今来之罪人也。吾族决不可出此。
-
三戒无故出妻
律有七出,犹有三不出之条。况妇人一出不犯而顾可出之乎。乃世有为家贫而出者,不思糟糠之妻,不下堂之谓何也。有嫌貌陋而出者,不思娶妻在德,不在色之谓何也。更有夫恋私交,而欲出此以就彼者,不思谋人田地水推沙、谋人妻子不成家之谓何也。吾族务端刑于之好,勿生轻弃之心。
-
四戒婚姻转房
转房一说,渎伦甚矣。明明兄嫂而弟或妻之,明明弟妇而兄或妻之,耻孰甚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不幸有既娶,而夫死者无子女牵连,再醮与否,听妇立誓,不得强逼,亦不得阻当。有聘定而子妖故者,其女任伊父母另选名家,无生凯觎,永绝转房之羞,深为吾族之戒。
-
五戒聘定悔盟
婚姻誓同山海,问名之后,千金不移。今之联渊者,每于男女甫一周两载,便凭媒说合,传庚聘定,迨桃夭及时,或憎翁家穷苦,或嫌郎婿痴愚,捏端翻悔,构讼连年,此非受儿女实以戕儿女也。纵欲择配,须当慎之于始,至若悔之于后,徒属滋事耳。吾族以为何益。
-
六戒有子娶妾
人生一夫一妇,同偕到老,何等爽快。至于妾,不得已也,为无子也。乃亦必年至四十而始娶。今有少年浮荡之子,逞其富豪,一娶不已、而再娶三娶,只图取乐于目前,不顾滋累于后日。讵知嫉忌之心,妇女为甚。夫存则妻妾争宠,夫亡则嫡庶争权,任你丰裕家质,弄得残败方休。况为妾者,每多少艾娇姿,而防闲不密,以致中媾贻羞者比比然也。吾族其各慎之。
-
七戒牝鸡司晨
妲己用而商亡,骊姬宠而晋乱,无他,牝鸡司晨故也。从古夫为妻纲,乃巍然一丈。夫岂可假权于妻,而俯仰是随乎。总由平时不御以礼,而狎亵过甚始也,挟恩恃爱,继则作势拿班,主不由夫,而为所欲为,从之不可,远之不能,家道于以颠倒错乱,而有不为家之索者几希。吾族切勿使妇女擅权专制门户。
-
八戒同姓为婚
礼同姓百世不通婚,厚别也。是以昭公娶吴,贻议千古,楚南陋习,尝有蹈此者。畏人议乃解之曰,同姓不同宗。夫宗者姓之所自始也,姓既同矣焉,有宗不同之理乎。吾族原无二姓,务宜谨守同姓不婚之礼。
-
九戒嗜酒好色
酒以合欢,色以传后,非可以纵欲败度也。今人迷溺于中,日饮狂乐以移其性,日即温柔以荡其情,惹事招非,而不顾家破身亡,而不悔清夜以思,何为也者。孔子曰,不为酒困,又曰戒之在色。而嗜之好之,其违圣训也多矣。如之何不戒。
-
十戒开场赌博
呼掷一笑千金,人故迷而不悟,不知娱想他人财物,却虚自己囊中,一人于此,始则荒时废事,终必败产荡家。吾族若有此辈,父兄先治以家法,再蹈前辙,送诸公庭究惩。
-
十一戒健讼干求
立身行己,务宜正直端方,奈何今人以告状为手段,以希宠为身荣。对人说出几多虚情昧语,当官作出几多巧计机关,今日见官、明日求府,不知作出几多卑躬屈节、行出几多附势趋炎,试问关甚紧要,胡乃甘心于灭天理丧名节以至此也,如之何不戒。
-
十二戒贪嗜洋烟
洋烟造自西洋,流毒中国,为害最深。世有贪食之辈,唆耸朋友,谓烟可以治气疾而提精神,可以却风寒而疗暑湿,可以款亲朋而交官宦,始以烟劝,继以烟就,终以烟迷,引诱子弟偏多,无瘾遂成有瘾,呜呼,一食烟而为官为干者,则荒其政事、废其诗书矣。为农工商贾者,则惰其操作、绝其生路矣。渐至抛家失业,而烟不除,妻鬻子卖,而烟不除,甚而流落不堪,或为娼盗,玷辱祖先,以致人人痛憾,悔之晚矣。我族后人毋入迷途,永行正业,是则吾人之所厚望也夫。
-
丁氏家族的家训
-
1. 敬祖宗 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立身修德,无忝所生。
-
2.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子女当急急孝养,难报天恩。。
-
3. 睦宗族 宗族同宗共祖,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当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
-
4. 安生理 士农工商,视其天赋择业,勤心鬻力,安分守己。妇女要勤纺绩,务针指,操井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
-
5. 勿非为 勿包搅金帛、侵欺花费,勿摊场赌博、群聚酣饮,勿掇拐掏摸、抢夺吓骗等,此皆亡身破家之举。
-
6. 忌毒染 禁吸嗜烟毒,免受其害,绝嗣戕年。
-
7. 慎嫁娶 男婚女嫁,执德为首,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
-
8. 勉诵读 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大伦大节。子弟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荒嬉。
-
9. 重交游 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择善而交,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
-
10. 谨丧祭 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逝后从俭治丧,勿无财大操大办。
-
11. 远酗酒 酒浆用于冠香丧祭等,当有节制,贪杯误事者众,族人当远之。
-
12. 出异教 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
13. 省自身 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三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
-
关于丁氏
-
丁氏起源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其部族被周灭后,子孙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谥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 改姓、赐姓或其他。据《三国志·江表传》所载,三国时吴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
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明代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
得姓始祖
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其儿子名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
繁衍播迁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
郡望堂号
丁姓郡望主要是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陈留郡的一部分被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堂号:“济阳”、“钟德”、“梦松”、“双桂”、“留馀”、“承德”、“五果”等。
-
宗族特征
1、丁姓有严格的家规、家训,其中“望子成龙及家宁人和”的训条使丁姓族人千年永志,因此涌现出的众多丁姓名人,使其家族荣耀之势不衰。
2、丁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丁远福所纂《丁氏族谱》中有江苏丁姓一支字行为:“昌忠正邦佐,广吉仁义良。”丁允和所修《丁氏族谱》中有江苏仪征丁姓一支字行为:“惠炳庆祥,文浩绪生。”
-
名人精粹
丁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官。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岂页: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琏:番禺(今属广东)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敬: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丙:浙江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日昌:广东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玲:湖南临澧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闻名。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丁颖:广东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
-
源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改姓
①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学者丹珠尔,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明朝初期,蒙古族黄教学者丹珠尔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丁,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丁氏至今。丹珠尔,据说是第三世达赖喇嘛三位侯选灵童之一的香根,是元、明之际的学者,他精通藏语、蒙语、汉语、维吾尔语、西鞑靼语(斯拉夫语,即俄罗斯语)等诸多语言文字,主持修纂了著名的苯教佛典《丹珠尔》一百六十四部(今只保留有一百二十部),他的姓名亦因该部佛教重典而得称。
蒙古族敖陶格图氏,以地名为姓氏,出自敖陶窑子古城(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敖陶窑子),明朝初期迁居大兴安岭地区,明朝中叶即多冠汉姓为丁氏、林氏。
②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西域回回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按汉俗以谐音汉字改姓丁氏。丁氏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东里文集》中记载:“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回族丁氏大部分是来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多译读为“丁”,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族丁氏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氏,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氏回族,按史籍《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的记载:“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泉州陈棣丁氏的始祖。”丁氏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③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彝族丁氏,源出尼质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单字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④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定吉哩氏,满语为Dinggiri Hala,世居黑龙江西城(今黑龙江克山西城镇)。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鄂伦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汉姓为丁氏。
⑤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 氏祖根源
1世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大约生于公元前3216年.据1991年7月10日<北京晚报>载<北京的佛光>文称当年(1991年)辛末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炎帝5210年诞辰
2世帝临
3世帝魁
4世帝承
5世帝明
6世帝直
7世帝厘
8世帝哀
9世帝克
10世帝器
11世祝融
12世术器
13世勾龙
14世垂
15世尧
16世共弓
17世伯夷
18世若木
19世费昌
20世房
21世仁
22世天英
23世珖
24世敏
25世豹
26世谦
27世澄
28世晔
29世宇
30世清
31世宝
32世宽
33世兴
34世明
35世车
36世能
37世宏
38世瑞
39世倚
40世拜
41世世长
42世恭
43世祥若
44世范
45世萚
46世安世
47忠贞
48绍良
49世庵
50世卿
51世樛
52世彦
53世筠生
54世齐太公姜尚
55世齐丁公伋
2025年-丁有鋆-制作